时间:2024-10-18
摘要当下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促进环境保护的信息获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乡镇地区人们的消费能力日益提升,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生活和生产垃圾。在桂林各个县城、乡镇目前仍以填埋为处理垃圾主要方式的现实情况下,拉麻村村民的困扰凸显出城镇垃圾的普遍治理困境。
6月中旬,龙胜镇拉麻村的村民向本报反映了一件困扰村庄多年的事情:在距离村庄不远的一处山沟,是该县唯一的生活垃圾填埋场。这些年,日渐增多的垃圾将山沟几乎填平。这些堆放的垃圾,给当地的空气、水源都带来了污染。“围绕在村庄的空气都是臭的,一些农田因污水渗漏不能耕种”。
龙胜镇拉麻村所遭遇的“垃圾围村”困扰,是垃圾“上山下乡”的一个典型个案。当下,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乡镇地区人们的消费能力日益提升,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生活和生产垃圾。在桂林各个县城、乡镇目前仍以填埋为处理垃圾主要方式的现实情况下,拉麻村村民的困扰凸显出城镇垃圾的普遍治理困境。
垃圾“兵临乡下”,如何处理乡村垃圾也就成为当前一个迫切需要重视的课题。当然,一些乡镇也通过焚烧、循环利用等新的处理方式在做着努力和探索,只有真正破解垃圾“围村”的困局,“美丽乡村”的愿景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拉麻生活垃圾填埋场里露天堆放的各种垃圾。
围绕垃圾的“抗争”
拉麻村是龙胜镇勒黄村委下属的一个自然村。这个距离县城约6公里的村庄,只有20户人家,80多位村民。走进村庄,群山环绕,村前溪水潺潺。
在村民韦光国的记忆中,以前每天早上起来,呼吸的空气中都是绿野的清香。每到夏天,村前的小溪成了人们消暑的欢乐天堂,小孩们在溪水中游泳、摸鱼,妇女们在岸边清洗衣物B体育登录app。
而随着垃圾填埋场的启用,青山绿水的村庄环境变了。
村民们回忆,2008年前后,拉麻生活垃圾填埋场正式启用。刚开始时,只有县城的生活垃圾运送到这里填埋,每天只有五六车垃圾。最近几年,村民们看到每天运往垃圾填埋场的垃圾量逐年增加,现在每天有十几二十台车运送垃圾来填埋,眼看着小山沟被垃圾慢慢填高,村民们感受到环境也日益恶化。
“现在每天早上和傍晚,都能闻到恶臭的气味,有时候早上就是被臭味熏醒的,门窗都不敢开。”韦光国说,除了空气的恶化,村前小溪被污染的情况更为明显。今年3月的一天,村民们看到小溪里有鱼虾死亡的现象,溪水泛黑,都觉得是垃圾场的污水渗漏到溪水中造成的。“现在别说是在小溪里洗澡,就连清洗衣物都不敢了。”一位村民说,这些年不少村民都出现了皮肤瘙痒的情况,村民们也猜测这与溪水被污染有关。
围绕着垃圾场,村民们自发展开了一场“抗争”。前些年,这里曾一度爆发村民堵路,不让垃圾车进场的事件。在村民们的一再要求下,最近两年情况有所改观:垃圾场引入了污水处理设施,受污染的农田也得到了补偿。
村民们提供的一份《协议书》显示,2013年,县环境卫生管理站与拉麻村签订了协议,其中关于“水源污染补偿事宜”一项有如下描述:“对利用受污染水灌溉的水田,在渗漏液治理工程期间,甲方(即环卫站)同意乙方提出的补偿标准,按每亩水田补助乙方1000斤干谷(以当年市场价,现金支付)……”。
拉麻村村民小组长韦光付说,仅是拉麻村获得补偿的农田就有70多亩,还有其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促进环境保护的信息获取他几个自然村的农田也得到了补偿。如今,当地政府已答应帮助村民实施整体搬迁,但搬迁的事情至今没有进展。
因为垃圾与地方环卫部门产生矛盾,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县城、乡镇也在不断上演。
龙胜各族自治县一位环卫系统工作人员称,目前在桂林各县以及一些大的乡镇,对于生活垃圾的处理仍以填埋为主。随着村民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反对在村庄周围建垃圾场的呼声越来越高,对已建成的垃圾填埋场,则不断与政府部门进行“谈判”。
“乡镇的垃圾填埋场由于资金、设施等缺乏,要解决污染的问题比较难,臭味难闻,污水渗漏,周边的村民难免有意见。”阳朔县一位基层的环保工作人员说。
青山环绕之中,拉麻生活垃圾填埋场里的垃圾很是扎眼。
成倍增长的垃圾
沿着拉麻村后的山路,驱车不过5分钟,就能看到这个垃圾填埋场。站在高处望下去,山沟中一片花花绿绿的垃圾,走近垃圾场,一股恶臭扑鼻而来。在现场,一辆大型铲车正在将垃圾推齐、堆高。
随行的村民说,原本这里是溪流的河床,垃圾填埋在这里后,当地在溪流的上游打通隧道,将溪水改道。“原本溪谷很深的,这些年垃圾填平了溪谷,起码填了十多米高。”村民们说。
记者从龙胜各族自治县环境卫生管理站了解到,拉麻生活垃圾填埋场于2008年11月正式投入运营,根据规划第一期库容预计能使用5年。在填埋场启用之初,该垃圾场只负责县城规划区范围内的垃圾处理,这些年又将距离县城20公里内的垃圾纳入了处理的范围,包括龙脊等几个邻近的乡镇和景区。
“以前进场的垃圾量每天只有25吨左右,这两年已达到50吨每天,并且还在逐年增长。”龙胜环卫站副站长石涌良说。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该垃圾场处理的垃圾量达1.7万吨,2015年1.9万吨,今年预计超过2万吨。
对于那些没有纳入县城垃圾场的乡镇来说,垃圾处理成为了工作的重中之重。
江底乡距离县城约40公里,全乡有8个行政村,人口仅有8800多人。就是这样的一个小乡镇,垃圾的处理也是难题。江底乡人大主席吴京航介绍说,目前全乡的垃圾基本上以焚烧处理为主。全乡范围内,在人口相对密集的村寨,一共建了28个小型的焚烧炉,偏远村寨的垃圾处理基本靠这些小型焚烧炉处理。在乡镇的集镇区旁,另外建有一个日处理量约10吨的大型焚烧炉。“仅仅是集镇的焚烧炉,每天处理的垃圾量就达5吨,而这两年垃圾量还在不断地增长。”吴京航说。
阳朔县葡萄镇环境保护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站站长黎伦钧自2002年起一直在乡镇从事环保卫生工作,对这10多年来乡镇垃圾量的增长情况感触颇深。
黎伦钧说,2002年,他还在兴坪镇任职。兴坪是一个旅游重镇,游客多,每日产生的垃圾量也大。在那时,兴坪集镇的垃圾量每天能达到25吨。随着垃圾量逐年增加,原本位于兴坪集镇附近的一个小型的垃圾填埋场已经严重超负荷,周边村民意见也大。2006年,当地重新启用了一个新的垃圾填埋场,距离集镇约13公里。“最近这两年,兴坪镇每天的垃圾量已达到50吨,比10年前翻了一倍”。
2013年,黎伦钧调到葡萄镇。他发现,这里的垃圾量也在增长。以往位于西岭村的垃圾填埋场,占地约15亩,经过10多年的填埋,已经容纳不下新的垃圾。
据住建部测算,目前,我国农村约有6.5亿常住人口,仅生活垃圾如果按每人每日产生0.5公斤计算,一年可产生约1.1亿吨垃圾,但其中有0.7亿吨未作任何处理。
以前说是垃圾“围城”,如今可以说,乡镇、农村已经在生活垃圾中“沦陷”。
据住建部统计,截至2013年末,全国58.8万个行政村中,对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和非无害化处理的仅占37%,全国村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只有11%。同期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为95%,其中无害化处理率达89%。(记者周绍瑜 文/摄)
标签:垃圾围村污染下乡垃圾